<form id="d1lpb"></form>

          <ins id="d1lpb"><sub id="d1lpb"><pre id="d1lpb"></pre></sub></ins>

          <big id="d1lpb"></big>

          <var id="d1lpb"><mark id="d1lpb"></mark></var>

            <b id="d1lpb"></b>

            藍碳:應對氣候變化的海洋方案


            發布時間:2019-09-09

            日前,一場聚焦亞太地區藍碳發展的學術交流活動在山東威海舉辦,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13個國家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什么是“藍碳”?近年來為什么有這么多科學家研究藍碳?它和低碳經濟有何聯系?我國的藍碳研發現狀又如何?《中國海洋報》記者采訪了與會專家。

            海水中的“空氣凈化器”

            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的氣體成分發生變化,特別是二氧化碳等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增加,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大氣化學成分的改變又會使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如今,國際社會已將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作為遏制全球變暖的對策,提出一系列減排策略。

            然而,二氧化碳減排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又會影響經濟發展。因此,各國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在尋找其他更為有效、持久的減排方式。眾所周知,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吸收并同化。在生態學家眼里,通過增加陸地植物光合作用,盡可能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通過一些生態過程將碳儲存在生態系統中,不失為一個重要途徑。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海洋生物與碳匯團隊負責人張永雨介紹,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其容量約是大氣碳庫的50倍、陸地碳庫的20倍。海洋儲存了全球約93%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的約30%的二氧化碳。

            這種由海洋生態系統捕獲的碳匯被稱為“藍碳”,它具有儲碳量巨大、儲碳效率高、碳儲存周期長等特點,其中,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等濱海濕地的藍碳可在海洋中存儲千年之久。

            鑒于海洋在氣候動力學方面的重要意義,以及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科學界對藍碳的興趣快速增長,有關藍碳的研究在全球爭相展開。

            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聯合發布了《藍碳報告》,確認了海草床、紅樹林和鹽沼等藍碳生態系統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作用。2010年保護國際基金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共同發起了“藍碳倡議”計劃,旨在支撐全球藍碳的科學研究、項目實施和政策制定等,推進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與可持續利用以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的藍碳行動

            我國是海洋大國,有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和14000公里的島嶼岸線,發展藍碳的潛力巨大。廣闊的海域、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扎實的科研條件,也為我國研發藍碳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科學家對國際藍碳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在若干方面引領了國際前沿發展方向?!睆堄烙暾f,自2008年以來,我國科學家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概念引起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同,據此,國際海洋科學研究委員會設立了科學工作組,由我國科學家領銜,成員包括來自美、歐、亞的12個國家的26名科學家,彰顯了中國藍碳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如今人們對藍碳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除了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看得見摸得著的藍碳外,近海以及開闊大洋中通過微生物作用形成的可長久儲存在海水中的“水體藍碳”或“惰性溶解有機碳庫”作用更加巨大,在調節氣候方面至關重要。

            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發起并組建了“全國海洋碳匯聯盟”,形成了“產學研政用”的創新聯盟,聯合全國優勢力量探求海洋碳匯過程機制、研發減排增匯之策。

            張永雨也是全國海洋碳匯聯盟組建者之一。他說,近年來,我國藍碳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各成員單位積極合作,沿中國近海從北向南覆蓋典型海洋環境區域,已建成7個海洋碳匯監測站,為系統深入開展中國近海海洋碳匯研究、開發近海海洋儲碳技術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藍碳生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平臺。

            “目前,我們已經初步摸清了中國海的碳匯狀況,海洋碳匯標準化體系建設正不斷完善?!睆堄烙暾f。

            保護海洋生態等于減排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光程說:“關于濱海濕地的固碳儲碳的研究已有很長的歷史了,我國很早就在濱海濕地開展保護和修復工作。隨著"藍碳"概念的提出,2014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將人類管理下的濱海濕地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意味著濱海濕地的保護和生態修復進一步上升為履行我國二氧化碳減排承諾的手段之一?!?/p>

            在陳光程看來,作為減緩氣候變化的途徑,藍碳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同等重要?!氨Wo就是減排,減少濕地破壞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修復就意味著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儲藏,即增匯?!?/p>

            近年來,中國的綠色意識與日俱增、應對氣候變化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也日益完善、政府的減排承諾令人鼓舞,同時中國也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事務中扮演著更加活躍積極的角色。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很多,其中也包括藍碳?!弊匀毁Y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工作小組召集人張占海說,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為藍碳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和政策支持。

            當前我國在全國沿海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建設海洋保護區網絡,嚴格控制圍填海,通過實施“藍色海灣整治”“南紅北柳”濕地修復、“生態島礁”等工程,積極恢復濱海濕地和近海生態系統。通過鼓勵藍碳科學研究,建立藍碳標準體系,促進藍碳國際合作,提升中國藍碳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藍"和"碳"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將海洋與氣候變化這兩大全球最受關注的話題有機聯系起來,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海洋方案,也為海洋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新視角?!睆堈己H缡钦f。



            頁面加載中…
            中文 | EN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_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_国产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_日韩人妻不卡一区二区三区